⚠️ 本文包含一些关于植物病害和昆虫的图片,可能会造成视觉不适。请根据个人情况决定是否继续阅读。
植物的病害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。
主要是植物的生长环境不佳而引起的。生长环境问题包括光照过强或过弱,肥料过多或缺乏,水分过多或缺乏,寒害,土壤酸碱度等。
光照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植物位置来改善,夏季光照强时给植物进行适当的遮荫。
植物缺素症状有时候并非缺乏某一元素造成的,可将叶片表现作为判断的参考。一旦判定可补充相应元素,最好选择含有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料,用于日常的追肥可以预防缺素症的发生。
因为气温降低导致植物枝叶变红,最后枯萎死亡。气温较低时需将植物移至室内,地栽植物适当增加覆盖物,加强保温。
不同的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需求不同,它影响着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。不同的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不同,有的喜酸性土壤,有的则适合碱性或中性土壤。
主要由病原生物引起的,具有传染性。常见的侵染性病害有白粉病、锈病、灰霉病、黑斑病、炭疽病、枝枯病褐斑病、根腐病等。
侵染性病害大都因为潮湿的环境造成的,所以营造一个通风干燥的环境,能避免大部分病害的发生。
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霉层,后期霉层变为灰色。叶片变黄、卷曲,严重时叶片枯死。
叶片、茎和果实上出现黄色或棕色的小斑点,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。严重时,斑点连成一片,导致叶片枯黄、落叶。
叶片、花朵和果实上出现灰色霉层,病斑呈水渍状,边缘褐色。严重时,病斑扩展至整个叶片,导致叶片腐烂。
叶片、枝干和果实表面出现黑色或灰色的煤烟状霉层,影响光合作用,使植株生长受阻。
叶片上出现圆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,病斑边缘清晰,颜色为褐色或黑色。严重时,病斑连成一片,导致叶片枯黄、脱落。
植株的茎、叶或根部出现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或斑块,这些斑点迅速扩大并伴随着组织软化和腐烂,病情严重时,受感染的部位会完全变黑、干枯,最终导致整个植株死亡。
目前无药可救,早期可切除受感染的部分,并对植物土壤花盆进行消毒处理。
叶片主要表现为初期为黑色小斑点,逐渐扩大,褪成褐色,有同心轮斑纹,患处会出现细小黑色斑点。
枝干上出现褐色斑点,斑点逐渐扩大,导致枝干干枯、死亡。严重时,整株植株死亡。
植物根部会由白色变为褐色,最终变黑腐烂,并有腐臭味。地上部分生长缓慢,叶片发黄、枯萎。严重时,植株死亡。
由病原体引起的,主要影响十字花科作物,如大白菜和油菜、甘蓝、萝卜。感染后根腐病的植物的根部组织会异常膨大,形成类似肿瘤的结构。
深入了解:How to Identify, Control, and Prevent Clubroot
虫害会随着气温升高而逐渐增多,夏季是虫害的高发季节。
主要啃食芽、叶、茎。叶片通常有破洞,表面会残留光滑的粘液,通常在夜晚和清晨出没。
主要啃食叶片。叶片通常有破洞,严重的只剩叶脉,叶片可见粪便,有的品种会把叶片卷起。
啃食植物的叶、茎、花、果,不同品种危害部位有差异。叶片会有破洞或半透明破洞。
俗称“鬼画符”,潜伏在叶片内部啃食叶肉,叶片会出现不规则白色条纹。
主要危害植物的种子和根部。当植物出现非缺水性萎蔫,生长迟缓,可以通过翻土进行排查判断。
深入了解:How to Identify and Treat root-knot Nematodes
蚜虫繁殖速度快,喜温暖干燥的环境。通常喜欢聚集在植物的新芽、嫩叶上吸食汁液。
感谢 INSECTA INTEGRATION 授权使用图片,图片来源:蚜科 Aphididae – IISDW 。
危害表现:蚜虫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,导致叶片卷曲、变形,生长不良。蚜虫排泄的蜜露,不仅会吸引蚂蚁,还可能引发煤污病等,甚至传播植物病毒,加重危害程度。
体型微小,繁衍快,喜高温干燥的环境,常隐藏在叶片背面活动及结网,能通过风、雨等自然方式传播。
危害表现:主要以吸食植物叶片的汁液为生,导致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,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。
蚧壳虫是「五小害虫」之首,种类多,繁殖快,危害大,抗药性强。
感谢 INSECTA INTEGRATION 授权使用图片,图片来源:蚧科 Coccidae – IISDW 。
危害表现:常附着在植物枝干、果实和叶片吸食汁液,导致植株生长不良,甚至引起植株死亡。其分泌物还可能诱发煤污病。
多数蚧壳虫成虫因体外有蜡质保护层包裹,有较强的耐药。防治蚧壳虫的最佳时期是在孵化期到若虫期,这时介壳尚未形成或增厚,对药物较为敏感。
体型微小,常在潮湿、阴暗的土壤中滋生。
危害表现:成虫通常不取食,对植物的直接危害较小,但会在土壤中产卵,幼虫啃食植物根系,影响植物根系生长。此外,还能传播真菌,可能导致植物感染病害。
粉虱通常群集于植物叶片的反面。一只雌性粉虱在一年内可以繁殖 9 到 10 代,并习惯在叶片背面产卵。随着温度上升,它们的产卵数量也会随之增加,但高于 40°C 时成虫会死亡。
危害表现:粉虱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,导致叶片褪色卷曲和枯萎。同时还会分泌蜜露,引发煤污病。
蓟马体型微小,喜高温干燥,经常昼伏夜出(傍晚和夜间打药效果更佳),成虫擅长到处飞,多在植物的花朵、嫩叶等部位活动。
危害表现:锉吸植物汁液,导致叶片变形、卷曲,花朵畸形,果实有疤痕,影响观赏价值和植物生长。
在迁飞的过程中,顺带传播病毒病。
在购买农药时应该选择标有农药登记证号、农药生产许可证号和产品标准号的正规产品。建议选择知名品牌有保障,如国光、先正达、巴斯夫、拜耳
侵染性病害一般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常用的杀菌剂有多菌灵、代森锰锌、百菌清等。
杀虫剂名称 | 主要灭杀对象 | 灭杀方式 |
---|---|---|
阿维菌素 | 青虫、毛毛虫、甲虫等食叶类害虫 | 触杀、胃毒 |
四聚乙醛 | 蜗牛、蛞蝓等软体类害虫 | 胃毒、触杀 |
辛硫磷 | 蛴螬、蝼蛄等地下类害虫 | 触杀、胃毒 |
吡虫啉 | 蚜虫、蓟马、粉虱、叶蝉等 | 内吸、触杀、胃毒 |
噻嗪酮 | 蚧壳虫 | 触杀、胃毒 |
灭蝇胺 | 潜叶蝇 | 内吸、触杀、胃毒 |
阿维菌素+乙螨唑 | 红蜘蛛 | 触杀、胃毒 |
药剂类型 | 配方 | 优点 | 缺点 | 使用场景及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乳油 | 原药 + 溶剂 + 乳化剂 | 粘附性好、展布性好、渗透性强、残效期长 | 难以分解、容易残留 | 适用于杀虫剂,避免用于幼苗、生长周期短的蔬菜,高温(超过 35°C)环境下慎用 |
水剂 | 原药 + 水 | 使用方便、成本低 | 持效性差、易受雨水冲刷 | 雨季不宜使用,适用于快速施药的场合 |
可湿性粉剂 | 原药 + 填料 | 现配现用、粘附性好 | 部分质量较差,易吸潮结块堵喷头 | 杀虫效果好,不宜用于无人机喷洒,开封后的小包装应尽快用完 |
悬浮剂 | 原药 + 悬浮助剂 | 布洒均匀、粘附性好、易于储存 | 价格较高,药剂微粒可能对操作者健康产生影响 | 适用于大范围喷施,避免在室内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使用 |
颗粒剂 | 原药 + 填充剂 + 粘合剂(有时需要) | 使用安全、,持效长,适于大规模撒布 | 效果较慢,多雨时效果减,用于地下害虫、土壤处理 | 适用于地下害虫防治,撒布要均匀,深入土壤,避免作物接触 |
留言